查看: 761|回复: 0

[互联网新闻] 马化腾贱卖腾讯200万股票:一次被误读的对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0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腾讯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马化腾在4月份前后到期的售股协议再一次将人们的视线聚焦在“对赌”问题上。

3月28日,马化腾根据两年前与投行签署的对赌协议,以67.8港元/股的价格向投行出售了200万股腾讯股份,彼时腾讯的市价为195.2港元/股。4月6日,腾讯股价已升至203港元/股,不少投行如高盛等甚至认为腾讯近期目标价有望达210港元以上,如此可以预见,马化腾4月11日、4月13日、4月26日剩余的600万股到期协议相对市价将更为悬殊。

那么,马化腾真得算是“对赌”失手吗?当舆论一再以成败来论“对赌”的时候,对赌之于企业的价值到底何在?在蒙牛、太子奶、永乐电器、碧桂园等诸对赌案例面前,有哪些经验或教训值得后来者吸取,企业又该如何善用对赌呢?

回归对赌本义:对赌无成败

在腾讯案例中,马化腾与投行签订的对赌协议的内容是:若两年后腾讯的股价低于67.8港元,那么投行则承担股价下跌的损失。反之,若腾讯股价高过67.8港元,马化腾则需要将自己的股份以67.8港元出售,让对方获利。

针对舆论的误读,来自腾讯内部的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假设在这场对赌中赢者是马化腾,那么腾讯公司的股价势必低于67.8港元,我们可以说马化腾借助对赌成功实现了对自己股票的保值增值,但是,对马化腾持有的更多腾讯股票乃至腾讯公司来说,这样的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呢?”

对此,联想投资董事总经理李家庆则告诉记者,“事实上,对赌是一把双刃剑,本身并无成败可言。”

“严格来说,对赌发生在企业上市前的私募融资领域,即企业与投资方都认同公司的价值,只是对于公司某个时点上的价格有不同的看法,大家希望达成交易,于是设立一定的价格调整机制——对赌条款。”

“仅仅作为一种双方交易价格的调整机制,为什么外界会有对此不同的看法,是因为实操中投资人、公司创业者在自我价值的判断上有差别,在信息披露方面并非公平,或者双方无法对未来的变化范围预期做出准确的判断。”李家庆说。

对于马化腾案例来说,同样也不存在成或败的说法,只能证明两点:第一,马化腾很谨慎,有别于产业界对于投行动辄50%复合增长率的承诺;第二,互联网业的快速发展超过了马化腾的预期。

同时,在对赌市场上,根本不存在一方赢一方输的问题,赢则双赢,输则双输。马化腾案如此,中国市场上大量的对赌案例同样如此。

“因为对赌往往是以业绩作为基础,如果创业团队的业绩不能达标,往往意味着控制权的转移,但这种转移对投资人来说并无意义,彼时,创业团队的自信心已受到巨大的挫伤与打击,可以想象,创业团队不爽时,投资人也爽不到哪里去。”

“更何况,中国根本不存在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团队,投资人也就不可能将公司项目重换一个团队来进行,而对于早期的创业项目,空降一名职业经理人也不现实,所以,在对赌问题,即便是投资人赢了控制权,也不过是一个双输的结局。”私募融资律师李磊告诉记者。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马化腾对赌案中并不是以业绩作基础,而是以股价作基础,同时也不是发生在非上市公司,而是发生在上市公司身上。众所周知,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法律不允许任何人利用公司业务做出承诺,不到年报或半年报披露的时间,都有严格的披露规定,否则这样的对赌将会暗示公司业务出现的趋势或变化,而这是违法行为。

“由此可以判断,马化腾以股价进行对赌的案例不过是其个人的财务安排,并非通常意义上的企业对赌。”李家庆说。

对赌非“赌”:商业领域无对赌

“在国外,对赌条款只被有限度地使用,其能够调整的范围也非常有限,一般是上下1%,超出部分利用本条款进行风险防范。它是在客观、理性、专业以及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一定的调节。”李家庆告诉记者。

但在中国市场上,这种调节作用却被无限放大,甚至更多地带有了投机或“赌”的成分。

在蒙牛、太子奶案例上,企业与投资人对赌的产业复合增长率甚至高达50%,最终,前期表现良好的蒙牛因三鹿三聚氰胺事件不得不将股份卖予中粮,而太子奶则控制权旁落,至今仍深陷破产泥淖。

“这一方面是因为作为融资方的企业不够理性,另一方面也只是因为人们只关注了对赌时髦的一面,根本未了解对赌的源起及功用。”国际大律师辜勤华告诉记者。

“事实上,对赌协议是一个资本根本不愿意用的办法,国外也不太常用,它只是资本做大时的一个辅助,因为资本运作的好坏,关键在于风险防范机制的好坏。而对赌的运用,往往是在常规风险防范已经做完,但是双方对未来的风险还存在一些不一样的看法,如团队的好坏、经营模式的好坏等,这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商业表现,业绩及目标的完成,于是,引入对赌条款,对企业及经理人进行约束与激励。”

“以蒙牛案为例,企业做得很好,发展很快,投资人决定再投资,但是在中国这个充满创造性的市场上,严格来说,蒙牛的业务是没有技术门槛的,也缺少知识产权的保护,盈利模式很容易被复制,在这种竞争环境面前,其发展速度最终能否达到投资人的预期就是个问题,应该说,这是剩下的最后一个风险。”辜勤华说。

“为此引入的对赌协议是希望管理层能够为业绩的实现尽最大努力,是一个激励条款,是对蒙牛的后续可持续发展及其市场竞争力所做出的安排。但并不意味着企业在这方面没有发言权。”

辜所在的律所曾经为蒙牛案作出过对赌安排,这也是中国市场上的第一例对赌案件,他告诉记者,能够签到对赌协议的一般已经是很“牛”的企业、很“牛”的人,在这一阶段,企业是拥有很大的谈判空间的。

应该说,蒙牛、太子奶的失败,是因为企业一方过于自信,缺少对风险的正确认识,很多时候,企业为了迅速实现融资目的,往往会不切实际地提出很高的增长指标,而忽视了更多的市场风险。

“即使50%的复合增长率是投行提出,企业完全也可以强调即使达不到50%的增长,也将创造一个丰厚的利润,而这种说法,投行也未必不会接受,甚至会认为企业是充满诚意,谨慎而客观的。”辜勤华说。“很多时候,企业在对赌条款中还应强调不可抗力的存在,强调理性地看待自身的业绩成长能力。”

因为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细分的时代,市场千变万化,就像一只无形的手,任何人都不能凭着简单的想象就拍脑袋签这样的协议,企业应该明白的是,对赌并不是融资杠杆,不是只有赌才能融资。

辜勤华告诉记者,“近几年来,中国市场对对赌有着很大的误读,其实,对赌并非是‘赌’,没有一点赌的成分,它需要企业、投资人非常理性地看待业绩能力,同时,对赌协议是在没有什么根据的时候才引用的,根本不需要那么重视对赌,什么都赌一把。”

“确切地说,真正的商业领域是没有对赌协议的,真正理性的资本市场也没有对赌,对赌不过是人为地追求目标、业绩、增长速度而给自己种下的恶果。”

回归理性:“对赌”三原则

汉能投资集团董事长陈宏指出,创业者和投资者之间在估值上谈不拢,确实是产生对赌的最主要原因。

如今,在中国的私募市场上,对赌已经不再那么流行,这一方面是因为投行认识到控制权的转移之于对赌价值并不大,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中国证监会相关政策对对赌的限制,即对赌将使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严禁企业上市时签署有对赌协议。

“然而,投资界淡化对赌的背景在当前中国近乎火爆的IPO市场上,投资人不用对赌就能获得很好的回报,但是,如果市场下行,投资人很可能会为了规避风险,再次引入对赌机制。”李家庆不无忧虑地说。

在李家庆看来,当前对赌不被重视是非理性的,并不是在一个理性客观评价之后,对是否运用对赌做出的安排,这是非常值得引起注意的。

也恰恰基于此,李家庆向记者讲述了“对赌”的三项原则,以引起企业界对对赌的理性看待。

首先,对赌是企业、投资人从相互的价值认同角度出发,而不能以融资成败来衡量,它不是阶段性的套现,而是要从公司长远考虑进行融资。

其次,无论是企业、投资人都应该保持理性、客观、专业,不能为了融资而融资。

再次,对赌只是技术性地调节手段,不是必须的。

“以联想投资的实践来看,通常是以投资组合来进行风险防范,在投资时,首先谈的不是价钱,也不是回报,而是业务,从业务入手,探讨企业的目标、愿景、战略路线及其规划,由此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接下来谈价钱也就会相互理解。”

“而对于后期的风险防范,联想投资则引入了投后服务的团队,针对企业在业务、管理、财务、法律方面的问题,提供资源帮助企业少犯错误。”

“所以,有时即使是阶段性地亏,只要对公司的长期发展有利,我们也做,这是投行的态度,但反过来,也暗示企业要理性、客观、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待融资,动辄拿对赌协议来进行风险防范的投行,完全可以从融资名单中划掉。”李家庆说。

记者观察

对赌:输赢只在一念间

本身作为投融资时风险防范工具的对赌,由于使用不当,最终造成更大的风险,这种案例在中国市场上已经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却全在企业经营者的一念之间。

本来,对赌是把非上市公司的股东行为与公司行为绑在一起,由股东替公司承担责任,因为很多这样的公司并没有什么资产,唯一值钱的就是大股东的股份,所以对赌者就把调价与股份甚至是控制权捆在了一起。

然而,再好的设计,在遭遇错误理念的时候,也会变得更为拙劣,典型的案例就是那些为了投机而投机的项目,企业缺少远景、投资人缺少判断,在投机心理驱动下,一拍脑袋,一蹴而就,将所有的风险强加到对赌协议上。

在他们看来,对赌协议提供了一个风险底线,即对企业来说,实在不行就权当把企业卖掉了,而对于投资人来说,实在不行还能拿到股份,能拿到控制权。

无数案例再次证明:这样的价格之于企业(创业团队),这样的控制权之于投资人,根本没有意义。于是,本来是激励企业做出更完美业绩的对赌安排,最终成了投机工具,而在这一工具之下,企业的上进心可想而知。

此外,中国人好夸张,容易好大喜功的性格也使对赌条款成为引爆问题的关键所在,认为只有强调更高的业绩表现,才能够做“实”这笔融资,反正是赌一把,有时也会有背水一战的心态,可以倒逼企业自身的发展,这种初衷虽然是好的,却极易使原本健康发展的企业、原本有效进行的融资项目,最终因对赌导致的股权结构的变化而归于不测。

殊不知,对赌不过是风险最后的防线,是在所有的常规风险防范机制用尽之后,对于没有太多根据的担心或忧虑做出的一种约束与激励的安排。在双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对赌条款可以模糊表述,如约定对赌条件是在“在市场条件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甚至对赌条款也完全可以不要。

来源: 中国经营报
温馨提示:
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QQ/微信
3695731699 周一至周日:09:00 - 22:00
十五年老品牌,学习网上创业赚钱,首先千创网,值得信赖!
千创网 版权所有!

本站内容均转载于互联网,并不代表千创网立场!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 鄂ICP备2024043288号

小黑屋|广告服务|加入vip|APP下载|手机版| 千创网

GMT+8, 2025-1-12 23:39 , Processed in 0.095719 second(s), 3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